善用思维导图 提高复习效率
“人保财险杯”新时代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开始啦
善用思维导图 提高复习效率
【资料图】
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·博赞(Tony Buzan)提出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,由关键词、分支与线条组成,从某个中心点开始,根据相互隶属和相关层级,以适当的分支往四周发散,将一长串的枯燥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、有高度组织性的图。
绘制思维导图,就是将分散知识整合成各层级的关键词或者关键图像,建构起结构化、系统化知识。学生绘制和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,不仅能将知识内化,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,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,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、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,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初中化学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。
归纳提炼,建立知识结构
认知心理学认为,“人类记忆首要的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,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结构组织”。如果知识在头脑无条理堆积,不但检索提取困难,并且很快遗忘。初中化学复习时,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不同单元知识,应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加以分析、比较、概括、提炼,由点连线,由线结网,将知识融会贯通,构建出系统化、条理化的知识结构。这样,既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,又大大增强记忆的牢固性,并提高检索提取的效率,应用解决某类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。
例如,化学用语复习时,将表示物质组成、结构和变化三大类化学用语,按着概念、书写和意义三方面进行归纳,形成清晰的概念结构(如图1所示),有序储存在头脑中。运用时能迅速检索提取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,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梳理概括,构建思维模型
爱因斯坦曾经说过:“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,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,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,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。”在复习教学中,我们既要重视正确结论的获得,又要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,更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。通过思维导图,运用符号、图形、文字、色彩等形式把问题中涉及的信息呈现出来,将隐含的思路方法、思维过程梳理出来,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,有助于学生面对陌生的真实情景和问题时,迅速进行有序思维、实现自主迁移,形成解决新问题的关键能力。
例如,框图推断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、信息容量大、综合性强等特点,是中考化学热点题型。而这类题得分率偏低、零分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、解题思路不清晰、逻辑推理不缜密。所以梳理这类问题的推断过程,归纳出“读题标信息、分析寻突破、按图巧推断、验证细解答”的思维路径,形成解题思维模型(如图2所示),再解决这类问题时就能思路清晰,思维缜密,触类旁通。
落实新课标,我们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,既注重结果,更要注重过程。不但要教学生“会解题”,更要教学生“会解决问题”。绘制思维导图,就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,建构正确的思维模式。将关注点由正确答案的获得迁移到正确答案的生成过程。也就是古人讲的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。
总之,在初中化学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,不仅理清知识结构、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,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,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提高复习的效率。
(作者为承德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员)
有妙招的你快来投稿吧
一棵树撼动一片林。
有高质量的教师,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。说起教育,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师。无疑,一位好老师会守护孩子的心灵,影响孩子的三观,甚至改变孩子的一生。
当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教师身上时,“强师工程”作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工作,被推进时代发展的快车道。为大力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“强师工程”的实施,弘扬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情操,展示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,推广县区学校培养优秀教师的典型经验,本报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中小学(幼儿园)教师“新时代教师风采展示”征文活动。
我们诚挚邀请亲爱的老师拿起笔,回忆过往,总结提炼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的真实有效、实操性强、有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“小妙招”,发送至本刊邮箱。
征文时间从即日起至11月28日止。参赛稿件不超过1000字。以word文档形式投稿,邮件标题注明:征稿+文章标题+作者+单位;征文题目用二号黑体,标题下方标明作者姓名,正文用三号宋体;文末注明作者简介、联系方式、邮箱、地址等详细信息。
承德市教育局联系人:穆怀斌 联系电话:2130603
承德日报编辑部联系人:李海涛 联系电话:2153625
X 关闭
- 太阳能




